【星洲日報】 2012-01-07
http://opinions.sinchew-i.com/published/date/20120107/22
人事有代謝,往來成古今。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最後兩天,12月30日,香港新界打鼓嶺蓮麻坑村,剛修復的葉定仕故居前,豎起一尊孫中山銅像,為辛亥百年紀念,劃上亮麗句號。這是香港新界圍村唯一一座孫中山銅像。
香港孕育了孫中山革命思想,孫中山選擇香港為起義基地。這座孫中山銅像,是由蓮麻坑村民集資鑄造的。人們知之甚少的是,毗鄰廣東省深圳的打鼓嶺、沙頭角的蓮麻坑村,有一幢葉定仕故居。葉定仕,同盟會暹羅(泰國)分會會長,竭盡全力支持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。
蓮麻坑村地處香港與深圳之間邊境禁區,香港人需持政府警務處特批的通行證進入。12月30日,從粉嶺乘車,沿著邊境兩道鐵絲網中間穿越,十多分鐘便抵達被稱為“世外桃園”的蓮麻坑村。這一天,孫中山銅像揭幕暨葉定仕故居重修開放慶典,素來寧靜的蓮麻坑村,四五百嘉賓,近百原居民,人潮鼎沸,擊鼓舞獅,盆菜飄香。
空置40年的葉定仕故居,埋藏著百年前辛亥革命一段可歌可泣血淚史。79歲的葉瑞山是葉定仕三子。他介紹說,葉定仕生於1879年,家境貧寒。1895年16歲,葉定仕被“賣豬仔”到暹羅謀生,初為裁縫學徒,後開辦服裝廠,因工作勤奮、手工嫺熟,深受皇室賞識。暹羅公主更對葉氏萌生愛意,1905年倆人成婚。葉深得軍方信任,承包暹羅軍隊服裝生產,得以累積財富,成為僑領。
孫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會,葉定仕和一批華僑毅然追隨孫中山革命。1907年,同盟會暹羅分會成立,葉定仕成為首批會員,不久出任會長。葉慷慨捐助革命經費,暹羅和越南華僑為孫中山革命共捐款近9萬銖,居各地捐款之首,葉佔其中三分一。葉更派出300多人參加光復兩廣的工作。葉定仕在廣州組織北江民團討伐袁軍,1915年倒袁運動失敗,葉遭粵督通緝,返回蓮麻坑村故居,因前妻去世,遂與深圳草鋪村梁嬌完婚。
葉瑞山說,1916年葉定仕攜妻女回暹羅。經10年辛勤勞作,在也拉地區開墾4萬平方米土地,暹羅政變,實行君主立憲,不久排華。當地土壩要強佔葉定仕開墾的土地,暹羅王力勸他去政府任職以保留土地,頗具強烈愛國心的葉定仕不願做外國官員,謝絕暹羅王善意,買棹返鄉,開墾的土地失去了。抗戰爆發,香港淪陷,身在蓮麻坑的葉定仕早已為救國圖強而傾家蕩產,貧病交加,1943年,64歲葉定仕在故居因饑荒浮腫而悄然病故。
這座故居數十年來殘破不堪。據葉定仕孫女葉凌說,2009年11月,香港政府將之列為法定古蹟而修復。故居仿照孫中山翠亨村故居於1908年建成。天蒼蒼,野茫茫,由於史料盡毀,葉定仕的事蹟鮮為人知,港府也不聞不問。葉定仕後人為重新打開“塵封百年的歷史”,一直爭取為先父“革命元老”聲名而奔波,近年下南洋蒐集史料,赴台灣取證正名。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之際,葉定仕的形象才顯明於世。
(星洲日報/亞洲碎影‧作者:江迅‧《亞洲周刊》副總編輯)
【大公報】 2012-02-28
http://www.takungpao.com.hk/news/12/02/28/TSPT-1455153.htm
自從新界禁區蓮麻坑村的葉定仕故居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後,紀念活動和出版物接踵而來,去年底出版了《蓮麻坑:人、物、情》,又舉行了「孫中山先生銅像揭幕暨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重修開放典禮」,筆者都曾撰文介紹。一本新書又在本年初誕生,名為《葉定仕:新界原居民中的辛亥革命元老》(上圖),在前書的基礎上增加了內容,是目前有關葉定仕的著述中較為完整的一本。
本書的意義在於引導香港人認識為辛亥革命作出貢獻的新界原居民,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在本書序言中說:「在新界地區也出過一個像葉定仕這樣了不起的人物,這實在是香港人應該引以自豪的事。」又說:「本書的出版有助於讀者了解他的感人事跡,有助於港人繼承先賢愛國愛民的寶貴精神遺產。」香港史專家丁新豹、劉智鵬和劉蜀永都認為葉定仕是「新界原居民中貢獻最大的辛亥革命元老。他對同盟會暹羅分會的會務貢獻巨大,並曾傾家鬻產支持革命黨人的武裝鬥爭,以致家道中落,生活陷入困境。他的革命精神和愛國情懷值得後人景仰」。葉定仕對港人來說是個陌生名詞,現在可透過本書認識他。
葉定仕的事跡,本欄曾介紹,本篇不再贅述。由於種種原因,有關葉定仕事跡的資料極少,本書提供了較為完整的內容,讓讀者了解葉氏一生的輪廓,包括他在內地、香港和泰國的事跡。本書新增了「葉定仕年表」和「葉氏世系簡表」,前者讓讀者對葉定仕的事跡有清晰印象,透過後者可了解葉氏源流。此外收入了《胡漢民致孫中山函》,信中提到葉定仕與革命同志在財務方面的爭執,雖帶來一點負面印象,卻見本書取材的全面。
《葉定仕:新界原居民中的辛亥革命元老》由蓮麻坑村公所和共融網絡聯合出版,屬非賣品,由出版機構對外分發。
圖文:嶺大社區學院高級講師 梁勇
February 24th, 2012
admin
客家建築形式,著重安全性,地下不設朝外窗戶,屋頂上置有明瓦以便採光。
蓮麻坑村原有圍牆保護(澗頭圍),並設東、西門兩個出口,現時西門門樓已蕩然無存。在村內一角,可見昔日用來防盜的東門門樓遺蹟。1988年,蓮麻坑村各姓族人聯合籌款重建東門門樓及疏濬魚塘,並將門樓命名為「啟明門」。
(a)東門樓啟明門;(b)客家建築形式,著重安全性。
東門門樓側嵌有一塊於光緒二十年(1894)所立的《修整圍場碑序》碑記,及《蓮溪重建東門樓暨疏濬魚塘捐款芳名錄》碑記。
February 22nd, 2012
admin
蓮麻坑村內有一個風水池(魚塘),呈弧形,風水池與池邊排列的村屋,形成「弓」的形狀,位於池邊村屋後面的葉氏祠堂與池邊關帝宮,其直線形成「箭」形,據說整個風水佈局使村內人材輩出。
蓮麻坑村公所內,記錄了考取學士或以上學歷的村民姓名。此外,劉氏宗祠及葉氏宗祠均掛有「武魁」牌匾。葉氏宗祠內亦掛有「明經進士」、「欽點御前侍衛」牌匾及葉夢熊、葉廷顯身穿官服的畫像。
(1)風水池;(2)劉氏宗祠「武魁」牌匾;(3)蓮麻坑村公所記錄了逾百名學士(或以上)學歷的村民姓名及學科名稱。
February 21st, 2012
admin
蓮麻坑村原為一雜姓村落,其中包括有官氏、劉氏、曾氏、張氏、葉氏和冼氏共六姓居民。他們是在康熙八年(1669)復界後,由內地遷居於此的客籍人士。
早期蓮麻坑村民以種植稻米為生,人口高峰期在1960年間,共有二百多戶約一千人。1951年,蓮麻坑成為邊境禁區範圍,村內生活艱辛,村民陸續移居海外工作,至今只剩下數十人居住,耕作的人越來越少。
到了今天,仍留在蓮麻坑村居住的大多為葉姓村民,村內仍然保留葉氏宗祠、官氏宗祠和劉氏宗祠。
節錄自《蓮麻坑.人.物.情》www.joint2net.org
February 20th, 2012
admin
早於嘉慶二十四年(1819),王崇熙所修之《新安縣志》卷之二,《輿地略》中官富司管客籍村莊附有蓮麻坑之名。
蓮麻坑原名「蓮蔴坑」,據蓮麻坑村村民口述,地名源於村內常見的一種植物,原居民稱之為「蓮蔴」,每年秋季會結出顏色鮮豔的果實,形狀類似橙,名為山橙(Mountain Orange),植物學名Melodinus Suaveolens,俗稱“馬騮藤”,為中國的特有品種植物,是夾竹桃科山橙屬的植物。
山橙含有蚓垛型生物鹼(毒性),人類過量食用可致命。
節錄自《蓮麻坑.人.物.情》www.joint2net.org
February 17th, 2012
admin
蓮麻坑位於香港新界東北部,打鼓嶺與沙頭角之間,一條居住了不足一百人的客家村落。1951年,港英政府將貼近深圳的北區邊境地區,包括蓮麻坑,被列為禁區範圍。此後數十年來,蓮麻坑均沒有重大發展,與其隔鄰深圳的高樓大廈相比,蓮麻坑可謂與世隔絕。
蓮麻坑村 深圳蓮塘
地圖源於2010香港街道圖
節錄自《蓮麻坑.人.物.情》www.joint2net.org
February 17th, 2012
admin
花車接載主禮嘉賓(包括香港特首參選人唐英年先生)由沙頭角農莊經石涌凹段關卡離開沙頭角禁區,等待2012年2月15日零時成為第一架車輛,免禁區紙進入第一階段開放的沙頭角禁區。
第93項香港法定古蹟 沙頭角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
葉定仕故居曾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,政府於2009年11月6曰刊憲,將葉定仕故居提升為香港法定古蹟,但相連故居的廚房及廁所未有一同列為法定古蹟。
其後古物古蹟辦事處全面復修故居,現大致完成,計劃在故居內展示葉定仕的生平事跡及貢獻。
第93項香港法定古蹟 沙頭角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
葉定仕故居約建於一九零八年,外觀仿照孫中山先生於中山翠亨村的故居興建。葉定仕先生(一八七九年至一九四三年),又名天發,號廣新,為沙頭角蓮麻坑葉氏第八世祖。他早年到泰國當裁縫學徒,其後成立服裝廠,承包軍服生產工作。
根據泰國中華會館的資料,孫中山先生於一九零七年成立泰國中華會所(後改名為泰國中華會館),爭取海外華人對革命活動的支持,葉定仕為共同發起人及創辦人之一。其後,葉氏曾擔任暹羅同盟會會長及振興書報社社長,積極推動當地同盟會的發展及捐助革命運動。一九三六年,葉定仕偕家人重回蓮麻坑定居,一九四三年逝世。
葉定仕故居為一座三開間建築,樓高兩層,正面建有門廊,以方柱支撐上層的陽台。故居主要以青磚及木材建造,屋頂為金字瓦頂。正面入口上方飾以中式吉祥圖案壁畫,一樓陽台則有琉璃花瓶,糅合中西建築風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