砂拉越南陽葉氏宗親會新春團拜
日期:二零一八年三月十一日(星期日)
2018年 03月 11日 09:48 香港商報
【香港商報訊】記者鄭玉君報道:新界北部邊陲村落蓮麻坑在戊戌狗年正月十七(3月4日)舉行新春聯歡,共約2000人參與。蓮麻坑背靠的大片綠地就是當局將來新劃的紅花嶺郊野公園所在地,出席聯歡會的鄉村賢達、政界人士都指出,該村文化、歷史、生態等素材豐富,適宜成為未來遊覽郊野公園的一部分,惜連接該村的一條小路仍屬禁區,不便市民進出。不過一段繞山邊的替代道路即將興建,估計數年後進村將暢通無阻。
可作遊人聚集點 發展潛力大
新春聯歡一向是蓮麻坑村的大日子,不少移居海外的村民均會在當天回來,在擺設筵席的敬修學校(已關閉)內,一起吃盆菜,品嘗即場烹煮的客家燜豬肉,還有欣賞歌星演唱、醒獅及功夫表演。大會亦設抽獎環節,當中最特別的,是由該村村民、港隊門將葉鴻輝送出的多個簽名足球。春節聯歡自十多年前復辦,愈來愈受村民歡迎,筵席數目由雙位數增至三位數,今年筵開約220圍,2000名本地和海外村民,以及各方友好參與,主要嘉賓包括立法會議員劉國勳、容海恩,沙頭角區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、打鼓嶺區鄉事委員會副主席林金貴等。
劉國勳在致辭時表示,蓮麻坑人才輩出,有進士、武狀元,也曾是抗日所在地,未來亦會有發展機遇,因為距村不遠的蓮塘口岸已興建得七七八八,未來與內地交流會更方便。此外,政府建議將紅花嶺劃為郊野公園,今年會宣佈落實,蓮麻坑村可作為遊人的聚集點,遊罷附近景點(如蓮麻坑礦洞、麥景陶碉堡、葉定仕故居等)後,坐小巴返回市區。但目前連接村落的一段約700米邊界巡邏路仍是禁區,平日進出不方便,他促請政府盡快解禁。
爭取全面開放禁區
蓮麻坑村長葉華清表示,禁區政策令到蓮麻坑村民不聊生,很多原居民往海外謀生,人數已達萬人,差不多廿年前已積極爭取開放禁區,終於盼到2016年1月4日開放,但村口前的一段700米路仍是禁區。幸經各方人士協助爭取,在蓮麻坑路東段擴闊工程(松園下至蓮麻坑)內該段700米路附近山邊,興建路段到蓮麻坑,有關環境評估工作已通過,現正進行公眾諮詢。對於紅花嶺將劃為郊野公園,葉華清說村民對此有意見,因為在幾百年前,祖先就已在該地種花生、沉香等,亦有殯葬區,他希望能與政府好好商量。
(來源: 香港商報) 編輯: 程向明
http://hk.hkcd.com/content/2018-03/11/content_3717010.htm
日期:二零一八年三月五、六日
地點:陸河縣螺溪鎮
為緬懷祖德、彰顯先輩,於二零零一年辛巳季冬,爰將以往散葬揭西五雲各地祖墳遷葬本墓亭,俾妥先靈,且便後裔奉祀。籌建資金由旅居海內外裔孫樂捐,其芳名與金額詳見新田參將府葉公丙一祠所勒石碑。
祝願:房房熾盛!代代昌榮!瓜瓞绵绵!福有攸歸!
眾大房裔孫吉立
日期:二零一八年三月五、六日
地點:陸河縣螺溪鎮
葉公上祖創業惟艱,梅實公從南雄珠璣里(巷),先遷潮州鳳凰山下,又遷長樂琴江都,再遷海豐縣(今陸河縣)螺溪,奠基石階前(即竹圍村),成為始祖。
梅實公五世孫,兄弟五人,分三祠,其中丙一仲瑄公、丙四仲惠公分得石階前建祠,故名"瑄惠堂"。
#葉公祠 #梅實公 #陸河縣 #螺溪鎮
日期:二零一八年三月五、六日
地點:陸河縣螺溪鎮
葉氏八十五世祖葉大經,宋朝汴梁人,寶慶四年(1228年)進士,咸淳年間升任閩制置使。德祐二年(1276年),元兵大舉南下,葉大經憤恨成疾,以病免官並遷梅州,為葉氏廣東始祖。
葉大經生四子:明道、明理、明倫、明德,為入粵二世祖。蓮麻坑葉氏為葉明倫後裔。
明倫生懷本,懷本生盛孚,盛孚生應龍,應龍生清,清生顯祖,顯祖生世蘊,世蘊生梅實。葉梅實為入粵九世祖,字汝榮, 原在長樂縣(今五華縣)同二兄葉梅明共建基業,後因長兄葉梅友在陸豐縣(今陸河縣)立業,葉梅實因而遷今汕尾海豐螺溪再創田宅。
#葉大經 #葉明倫 #梅實公 #陸河縣 #螺溪鎮
1. 祝國家昌盛繁榮、國強民富
2. 祝香港繁榮穩定、人人安居樂業、社會和諧
3. 祝大家身體健康、合家平安幸福、財運亨通、萬事勝意
#蓮蔴坑村 #戊戌狗年 #春節聯歡 #祝酒 #香港
本村已爭取開放禁區,更在二千年代初,北區上、粉、沙、打四區鄉事會聯手向政府爭取開放禁區,終於成功爭取,政府承諾逐步開放。而第三期即最後一期,即蓮麻坑村禁區開放,也於2016年1月4日開放了。整個打鼓嶺區及蓮麻坑村都已開放,但是,村口前700米是邊境禁區路,仍然是禁區,進出禁區也需申請禁區紙。
政府開放禁區,已經承諾從蓮塘口岸至本村,會開闢一條雙線行車路及兩旁有行人路,公共巴士可進入本村,更會開闢單車徑等。經過多次的諮詢會,會議通過,政府同意擴闊蓮麻坑路,由香園圍口岸一直至本村(約3.2公里),設有雙線行車及2米行人路。
#禁區開放 #蓮麻坑 #蓮塘口岸 #香園圍 #禁區紙 #上粉沙打
版次:A15來源:深圳商報 2018年03月06日
http://zhannei.baidu.com/cse/search?q=%E8%93%AE%E9%BA%BB%E5%9D%91&click=1&s=5842604480309483480&nsid=
香港新界蓮麻坑村與深圳羅湖蓮塘長嶺村隔深圳河而居,世代相鄰。3月4日,本報記者跟隨深圳民俗文化觀摩團應邀參加蓮麻坑村新春聯歡,目睹了逾2000人共用盆菜宴的盛況。村長葉華清告訴記者,蓮麻坑村是深港邊界著名的原生態村莊,歷史悠久,民風純樸,隨著蓮塘口岸的開啟,蓮麻坑村交通狀況將會得到很大改善,並將打造成旅遊和養生農業基地。
300年古村最早屬新安縣
喧鬧的鑼鼓聲和矯健的醒獅、麒麟舞者把記者一行帶到新春聯歡會現場,蓮麻坑村民、全球葉氏宗親及鄉鄰友朋逾兩千人在此共用美味可口的盆菜。客家人和廣府人都有盆菜宴的風俗,菜式與儀式大同小異:蘿蔔角、炸豬皮、燜腐竹、紅燒肉、炸鮮蠔、白斬雞、燒鵝鴨、白灼蝦等等,一層層從下往上疊加。
現場還有舞獅、舞麒麟、武術歌舞表演等節目,內容豐富,雅俗共賞,老少鹹宜。當天早晨,天空還飄著濛濛細雨,中午時分,天空放晴,聯歡會現場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。
蓮麻坑村人丁興旺,後裔遍佈海內外,每年都有眾多旅居海外的族人回鄉過節。村長葉華清告訴記者,從2007年春節開始,村公所發起“蓮麻坑新春同樂日”,也稱春節聯歡,已成為該村規模及影響最大的民俗活動。
蓮麻坑村已有300多年歷史,據清康熙《新安縣誌》,當時新安縣“六都”所轄村莊中就包括蓮麻坑。清道光時期,此地為廣東省廣州府新安縣第六都官富司屬蓮麻鄉,範圍包括圍心、沙嚇、新屋、水芋田、對面、擔水瀝、新桂田和塘肚山等10村莊,是沙頭角“十約”中獨立一約。清同治年間,由於村內人口逐漸增加,蓮麻坑村民不斷向外開拓土地,伸展到深圳河北岸的長嶺村和徑肚村。蓮麻坑村四面環山,風景宜人,祖先在建村時遵循“枕山環水”的原則,在村後植風水林,村前築風水塘。每年春分及秋分當日,葉氏族人會攜帶香燭祭品到先祖墓地祭拜,以表達慎終追遠之意。葉氏婚喪嫁娶恪守客家人的習俗,村民們還有拜法諸公、伯公及洪聖大王等習俗。
葉氏家族與敬修學校
蓮麻坑為客家村落,村中居民絕大部分為葉姓,另有少數冼、劉、張、曾、官等姓。據《沙頭角蓮麻坑葉氏族譜》載,葉氏世居河南葉縣,宋末一支族人南遷梅州,康熙四十九年(1710年),二十世祖葉達波兄弟倆先後從松本廈遷居新安蓮麻坑,並買田建宅,從此世代安居。據葉華清介紹,上世紀60年代,蓮麻坑村村民最多時達到2000多人。
古代客家人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培養,蓮麻坑葉氏也不例外,因此其家族人才輩出。清同治四年(1865年),葉氏家族有感於村中子弟無學習場所,決定由“四於堂”出資,在村中建立敬修家塾,供村內所有兒童讀書,“敬修”取敬德修業之意,以示對子孫後代的期許。
上世紀50年代,香港政府宣佈“小學擴展七年計畫”,津貼鄉村籌建新型校舍,蓮麻坑村民把握時機,召開村民大會,商討興建敬修學校新校舍事宜。村民及海外鄉親出錢出力,于村東龍頸之後興建新校舍,1959年竣工正式啟用。該校舍寬敞明亮,擁有四間課室,又有廣闊的運動場地,在當時新界的鄉村學校中首屈一指。上世紀60年代,敬修公立學校在鼎盛時期學生超過300人。
葉華清介紹,因該村劃為邊境軍事區,居民生活不便,人口逐漸流失。敬修學校也受到影響,1983年只有3名學生,雖然村民和老師努力維持,還是於2003年停止招收新生,2009年停辦。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也是盆菜宴受邀嘉賓,他告訴記者,該會曾向香港政府申請將敬修學校打造成抗戰教育及展覽場所,終因維修及維持經費問題而沒有下文。
蓮麻坑村現有200多處住房,但僅60余人常住。村長葉華清說,蓮麻坑與羅湖一水相連,蓮塘口岸開通在即,該村離口岸僅數分鐘路程。蓮麻坑是深港邊界難得的原生態村莊,政府已批准其發展旅遊及養生農業的計畫,邊界禁區的問題也將得到解決,前景一片光明。
辛亥革命元老從這裡走出
葉定仕故居為香港法定保護古跡,是蓮麻坑村著名建築,始建於1908年,2010年由政府撥款700萬元修繕。葉定仕的孫女葉淩現任深圳坪山客家文化協會會長,她告訴記者,葉定仕是辛亥革命元老,早年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,曾擔任中國同盟會暹羅(泰國)分會會長。葉淩說,爺爺1906年曾到訪翠亨村孫中山故居,蓮麻坑的祖屋是仿孫中山故居而建。
葉定仕原名天發,號廣新,1879年生於蓮麻坑,16歲被“賣豬仔”到暹羅曼谷做裁縫,因勤勞、聰慧很快融入當地主流社會,得到暹羅王室一位公主青睞並結婚。此後,他結識了暹羅許多達官商賈,承包了暹羅陸軍軍服的生產。至1910年,葉定仕成為擁有較高社會聲譽的僑領。
葉定仕經孫中山和胡漢民介紹入同盟會,1907年任泰國同盟會會長和振興書報社社長,他不顧泰國政府警告,支持孫中山發動推翻清政府的武裝起義,為起義提供槍支、彈藥、軍服和藥品,後被泰國政府通緝、沒收全部財產並驅逐出境。1936年冬,葉定仕帶著一家人回到新界老家。香港淪陷以後,葉定仕年老病弱,缺醫少食,於1943年在蓮麻坑病逝。
葉定仕生前獲過辛亥革命勝利後授予二等勳章及證書。葉定仕後人中多有受其影響走上革命道路者。其次子葉理山、三子葉瑞山於1940年代分別參加東江縱隊和粵贛湘邊縱隊,葉瑞山和母親梁氏還利用蓮麻坑祖屋做遊擊隊地下交通站,傳遞情報,服務部隊,葉理山隨東縱北撤煙臺,又跟隨四野南下,獲過三級解放勳章和獨立功勳榮譽章。
在葉定仕故居前,記者採訪了香港新界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袁梅芳老師,她曾帶領學生做過中國遠征軍的研習課題。袁梅芳告訴記者,作為歷史老師,她和學生對葉定仕及蓮麻坑村的抗戰歷史很感興趣。
香港首部村志有標本意義
香港史專家、香港地方誌辦公室副主任、嶺南大學客座教授劉蜀永也是蓮麻坑新春聯歡會的嘉賓,幾年以前,他與文史學者蘇萬興一起主編了《蓮麻坑村志》,這也是香港第一部村志。
劉蜀永在聯歡會現場接受本報記者採訪,回顧了自己關注香港地方誌及編撰《蓮麻坑村志》的歷程。他說,2004年嶺南大學舉辦“香港地方誌座談會”,旨在推動《香港通志》的編纂,《蓮麻坑村志》就是這項巨大的工程之一。香港地方誌辦公室受葉瑞山邀請協助修改其父葉定仕傳略,其後劉蜀永和蘇萬興花了兩年時間全力投入到村志的編撰工作。劉蜀永當初並沒有想到,蓮麻坑村有如此豐富的歷史,該村志最後達到17萬多字,2015年由中華書局(香港)有限公司出版。他舉例說,“中國留學生之父”容閎的長子、礦業工程師容覲彤曾在蓮麻坑經營礦業達8年之久,他們和村民開始都不知道此事,只是通過文獻,由覲彤的英文名字查起,才查清了這段歷史。
劉蜀永說,《蓮麻坑村志》按照地方誌編修體例,系統介紹該村自然和社會狀況,包括自然環境、建置沿革、人口、宗族、政治、軍事、經濟、教育、文物古跡、民間習俗、人物、海外鄉親、大事記及藝文等,有助讀者通過蓮麻坑瞭解深港兩地關係史、華僑史和客家文化。他告訴記者,簡體字版《蓮麻坑村志》在對原版進行增刪修訂之後,已經列入中國名村志叢書之一,即將由方志出版社出版。(深圳商報記者 夏和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