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chive

Author Archive

蓮麻坑抗日義士細說往事

March 6th, 2012 admin No comments

【大公報】 2011-12-13

http://www.takungpao.com.hk/news/11/12/13/TSPT-1432797.htm

蓮麻坑是什麼地方?聞其名而知其地的港人有多少?這兩個問題同樣難以回答。蓮麻坑位處港境東北,在打鼓嶺和沙頭角之間,是一條居民不滿百的客家村落。它位於禁區,遊人絕跡,因而風采依舊,數十年如一日。最近此地開始聲名小振,一小撮城市中人已能叫出它的名字,實拜當地的葉定仕故居新列香港法定古蹟所賜!葉定仕何許人也?同盟會暹羅(今泰國)分會會長、孫中山先生革命同志是也。

上月中蘇萬興先生主持了一次「蓮麻坑分享會」,有關人士親臨會場,讓聽眾見證鮮為人知的蓮麻坑歷史。葉維里先生是當年蓮麻坑村民中的抗日義士,他的樣貌比真實年齡年輕,雖事隔70多年,談起那三年零八月的往事仍異常激動,義憤填膺!他說日軍在1941年展開太平洋戰爭後,急需大量礦石支援戰事。佔領香港後,發覺新界東北的蓮麻坑有礦山,於是強迫當地村民放棄農務,充當礦工,為日軍開採礦石。葉維里當年只有12歲,不幸被抓去充當礦工,負責在礦洞內推動運礦車。日軍每天只為礦工提供半斤大米,根本不夠體力虛耗的礦工果腹!70年後的今天,他仍咬牙切齒,對聽眾說,當時他對日軍的憤恨已達頂點!於是他與兩名礦工密謀炸毀蓮麻坑礦山,徹底粉碎日軍的計劃。他們終於在礦洞內埋好炸藥,燃點牽引線,可惜被發現,功虧一簣!事敗後,日軍包圍蓮麻坑村,逮捕他和村民。日軍當時並不知道他是涉案人,便把眾人囚禁,嚴刑虐待,企圖揪出肇事者。28天後,日軍仍查不出涉案人,於是釋放村民,強令他們賣田賠償日軍的損失。

此事不但沒有嚇怕葉維里,反而堅定了他的抗日之心。後來他加入抗日游擊隊,由於熟悉蓮麻坑地形,獲派擔任搜集情報工作。他苦等的機會來了,他與游擊隊員與蓮麻坑日軍激戰,終於炸毀礦山。但他不幸喉部中彈,可幸手術後痊愈,當天他還向聽眾展示喉部傷痕。抗戰勝利後,葉維里重新入學,沒有跟隨游擊隊北撤。

葉維里娓娓道出鮮為人知的香港往事,聽眾像追聽故事般投入,可會理解香港三年零八月的滄桑和當事人的辛酸?(蓮麻坑佚聞?上)嶺大社區學院高級講師 梁勇

Categories: 蓮麻坑 Tags: , ,

江迅‧歲末,香港葉定仕故居修復

March 6th, 2012 admin No comments

【星洲日報】 2012-01-07

http://opinions.sinchew-i.com/published/date/20120107/22

人事有代謝,往來成古今。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最後兩天,12月30日,香港新界打鼓嶺蓮麻坑村,剛修復的葉定仕故居前,豎起一尊孫中山銅像,為辛亥百年紀念,劃上亮麗句號。這是香港新界圍村唯一一座孫中山銅像。

香港孕育了孫中山革命思想,孫中山選擇香港為起義基地。這座孫中山銅像,是由蓮麻坑村民集資鑄造的。人們知之甚少的是,毗鄰廣東省深圳的打鼓嶺、沙頭角的蓮麻坑村,有一幢葉定仕故居。葉定仕,同盟會暹羅(泰國)分會會長,竭盡全力支持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。

蓮麻坑村地處香港與深圳之間邊境禁區,香港人需持政府警務處特批的通行證進入。12月30日,從粉嶺乘車,沿著邊境兩道鐵絲網中間穿越,十多分鐘便抵達被稱為“世外桃園”的蓮麻坑村。這一天,孫中山銅像揭幕暨葉定仕故居重修開放慶典,素來寧靜的蓮麻坑村,四五百嘉賓,近百原居民,人潮鼎沸,擊鼓舞獅,盆菜飄香。

空置40年的葉定仕故居,埋藏著百年前辛亥革命一段可歌可泣血淚史。79歲的葉瑞山是葉定仕三子。他介紹說,葉定仕生於1879年,家境貧寒。1895年16歲,葉定仕被“賣豬仔”到暹羅謀生,初為裁縫學徒,後開辦服裝廠,因工作勤奮、手工嫺熟,深受皇室賞識。暹羅公主更對葉氏萌生愛意,1905年倆人成婚。葉深得軍方信任,承包暹羅軍隊服裝生產,得以累積財富,成為僑領。

孫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會,葉定仕和一批華僑毅然追隨孫中山革命。1907年,同盟會暹羅分會成立,葉定仕成為首批會員,不久出任會長。葉慷慨捐助革命經費,暹羅和越南華僑為孫中山革命共捐款近9萬銖,居各地捐款之首,葉佔其中三分一。葉更派出300多人參加光復兩廣的工作。葉定仕在廣州組織北江民團討伐袁軍,1915年倒袁運動失敗,葉遭粵督通緝,返回蓮麻坑村故居,因前妻去世,遂與深圳草鋪村梁嬌完婚。

葉瑞山說,1916年葉定仕攜妻女回暹羅。經10年辛勤勞作,在也拉地區開墾4萬平方米土地,暹羅政變,實行君主立憲,不久排華。當地土壩要強佔葉定仕開墾的土地,暹羅王力勸他去政府任職以保留土地,頗具強烈愛國心的葉定仕不願做外國官員,謝絕暹羅王善意,買棹返鄉,開墾的土地失去了。抗戰爆發,香港淪陷,身在蓮麻坑的葉定仕早已為救國圖強而傾家蕩產,貧病交加,1943年,64歲葉定仕在故居因饑荒浮腫而悄然病故。

這座故居數十年來殘破不堪。據葉定仕孫女葉凌說,2009年11月,香港政府將之列為法定古蹟而修復。故居仿照孫中山翠亨村故居於1908年建成。天蒼蒼,野茫茫,由於史料盡毀,葉定仕的事蹟鮮為人知,港府也不聞不問。葉定仕後人為重新打開“塵封百年的歷史”,一直爭取為先父“革命元老”聲名而奔波,近年下南洋蒐集史料,赴台灣取證正名。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之際,葉定仕的形象才顯明於世。

(星洲日報/亞洲碎影‧作者:江迅‧《亞洲周刊》副總編輯)

毋忘辛亥功臣葉定仕

March 6th, 2012 admin No comments

【大公報】 2012-02-28

http://www.takungpao.com.hk/news/12/02/28/TSPT-1455153.htm

自從新界禁區蓮麻坑村的葉定仕故居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後,紀念活動和出版物接踵而來,去年底出版了《蓮麻坑:人、物、情》,又舉行了「孫中山先生銅像揭幕暨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重修開放典禮」,筆者都曾撰文介紹。一本新書又在本年初誕生,名為《葉定仕:新界原居民中的辛亥革命元老》(上圖),在前書的基礎上增加了內容,是目前有關葉定仕的著述中較為完整的一本。

本書的意義在於引導香港人認識為辛亥革命作出貢獻的新界原居民,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在本書序言中說:「在新界地區也出過一個像葉定仕這樣了不起的人物,這實在是香港人應該引以自豪的事。」又說:「本書的出版有助於讀者了解他的感人事跡,有助於港人繼承先賢愛國愛民的寶貴精神遺產。」香港史專家丁新豹、劉智鵬和劉蜀永都認為葉定仕是「新界原居民中貢獻最大的辛亥革命元老。他對同盟會暹羅分會的會務貢獻巨大,並曾傾家鬻產支持革命黨人的武裝鬥爭,以致家道中落,生活陷入困境。他的革命精神和愛國情懷值得後人景仰」。葉定仕對港人來說是個陌生名詞,現在可透過本書認識他。

葉定仕的事跡,本欄曾介紹,本篇不再贅述。由於種種原因,有關葉定仕事跡的資料極少,本書提供了較為完整的內容,讓讀者了解葉氏一生的輪廓,包括他在內地、香港和泰國的事跡。本書新增了「葉定仕年表」和「葉氏世系簡表」,前者讓讀者對葉定仕的事跡有清晰印象,透過後者可了解葉氏源流。此外收入了《胡漢民致孫中山函》,信中提到葉定仕與革命同志在財務方面的爭執,雖帶來一點負面印象,卻見本書取材的全面。
《葉定仕:新界原居民中的辛亥革命元老》由蓮麻坑村公所和共融網絡聯合出版,屬非賣品,由出版機構對外分發。

圖文:嶺大社區學院高級講師 梁勇

四約洪聖寶誕進香

March 5th, 2012 admin No comments

Categories: 影片 Tags:

四約洪聖寶誕

March 5th, 2012 admin No comments

四約(丹竹坑約、蓮麻坑約、萊洞約、龍躍頭約)洪聖寶誕
地點:孔嶺洪聖古廟
日期:壬辰年二月十二日 (2012-03-04)

Categories: 相簿, 蓮麻坑 Tags:

蓮麻坑概論_客家建築

February 24th, 2012 admin No comments

客家建築形式,著重安全性,地下不設朝外窗戶,屋頂上置有明瓦以便採光。

蓮麻坑村原有圍牆保護(澗頭圍),並設東、西門兩個出口,現時西門門樓已蕩然無存。在村內一角,可見昔日用來防盜的東門門樓遺蹟。1988年,蓮麻坑村各姓族人聯合籌款重建東門門樓及疏濬魚塘,並將門樓命名為「啟明門」。


(a)東門樓啟明門;(b)客家建築形式,著重安全性。

東門門樓側嵌有一塊於光緒二十年(1894)所立的《修整圍場碑序》碑記,及《蓮溪重建東門樓暨疏濬魚塘捐款芳名錄》碑記。

Categories: 蓮麻坑 Tags: , ,

蓮麻坑概論_風水佈局

February 22nd, 2012 admin No comments

蓮麻坑村內有一個風水池(魚塘),呈弧形,風水池與池邊排列的村屋,形成「弓」的形狀,位於池邊村屋後面的葉氏祠堂與池邊關帝宮,其直線形成「箭」形,據說整個風水佈局使村內人材輩出。

蓮麻坑村公所內,記錄了考取學士或以上學歷的村民姓名。此外,劉氏宗祠及葉氏宗祠均掛有「武魁」牌匾。葉氏宗祠內亦掛有「明經進士」、「欽點御前侍衛」牌匾及葉夢熊、葉廷顯身穿官服的畫像。


(1)風水池;(2)劉氏宗祠「武魁」牌匾;(3)蓮麻坑村公所記錄了逾百名學士(或以上)學歷的村民姓名及學科名稱。

Categories: 蓮麻坑 Tags: , ,

蓮麻坑概論_氏族民生

February 21st, 2012 admin No comments

蓮麻坑村原為一雜姓村落,其中包括有官氏、劉氏、曾氏、張氏、葉氏和冼氏共六姓居民。他們是在康熙八年(1669)復界後,由內地遷居於此的客籍人士。

早期蓮麻坑村民以種植稻米為生,人口高峰期在1960年間,共有二百多戶約一千人。1951年,蓮麻坑成為邊境禁區範圍,村內生活艱辛,村民陸續移居海外工作,至今只剩下數十人居住,耕作的人越來越少。

到了今天,仍留在蓮麻坑村居住的大多為葉姓村民,村內仍然保留葉氏宗祠、官氏宗祠和劉氏宗祠。

節錄自《蓮麻坑.人.物.情》www.joint2net.org

Categories: 蓮麻坑 Tags: , ,

蓮麻坑概論_名稱來由

February 20th, 2012 admin No comments

早於嘉慶二十四年(1819),王崇熙所修之《新安縣志》卷之二,《輿地略》中官富司管客籍村莊附有蓮麻坑之名。

蓮麻坑原名「蓮蔴坑」,據蓮麻坑村村民口述,地名源於村內常見的一種植物,原居民稱之為「蓮蔴」,每年秋季會結出顏色鮮豔的果實,形狀類似橙,名為山橙(Mountain Orange),植物學名Melodinus Suaveolens,俗稱“馬騮藤”,為中國的特有品種植物,是夾竹桃科山橙屬的植物。

山橙含有蚓垛型生物鹼(毒性),人類過量食用可致命。

節錄自《蓮麻坑.人.物.情》www.joint2net.org

Categories: 蓮麻坑 Tags: , ,

蓮麻坑概論_地理位置

February 17th, 2012 admin No comments

蓮麻坑位於香港新界東北部,打鼓嶺與沙頭角之間,一條居住了不足一百人的客家村落。1951年,港英政府將貼近深圳的北區邊境地區,包括蓮麻坑,被列為禁區範圍。此後數十年來,蓮麻坑均沒有重大發展,與其隔鄰深圳的高樓大廈相比,蓮麻坑可謂與世隔絕。

       蓮麻坑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深圳蓮塘

地圖源於2010香港街道圖

節錄自《蓮麻坑.人.物.情》www.joint2net.org

Categories: 蓮麻坑 Tags: , ,